四、八宫卦“八宫卦”为汉代象数派易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京房创制它
四、八宫卦
“八宫卦”为汉代象数派易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京房创制,它以类似于“排列组合”的方式展示了从八卦演绎成六十四卦的完整形式,其演绎方法以八经卦《乾》《坎》《艮》《震》《巽》《离》《坤》《兑》为纲,每卦依初爻至五爻为次序,逐次展开变化,变至第五爻则不能再往上变,回头再变第四爻,称谓“游魂卦”。最后一变将已变的上卦不变,下卦尽变,形成“归魂卦”。这样,再加上“经卦”就形成了八个卦,由经卦为纲,变出七个卦,统属于“纲”。八个卦共为一宫,所以就叫做“八宫卦”。
八宫卦象次序
五、中正比应
“《易》本为卜筮作,非为义理作。”(《朱子语类》)古人卜筮时,按通例,须先定一卦之动爻的位置,然后再看它与其他各爻产生的关系,这成为古人判断吉凶得失的标准,即通用的“中正比应”分析方法。其二、五为中,当位则正,故谓之“中正”。相邻之间的爻称之为“比”。按八宫卦的变化规则找出一卦的世爻,与之隔两位而对应的爻谓之“应”,合称“世应”。《系辞》曰:“六爻之动,三极之道也”,又曰“六爻之义易以贡”。蕴涵在卦爻辞中的意义,有时是隐晦难明的,有时是捉摸不定的,有时是委婉曲折的,但是,只要读《易》者在分析卦象时运用“中正比应”之法,就可以找到使“六爻之义易以贡”的方法,也可以达到“知者观其彖辞,则思过半矣”的理解效果(《易·系辞》)。因为《彖传》对一卦大义所做的判断就是运用“中正比应”的结果。《周易》卦爻辞指的“中”有两种体现,一是指居于下卦的二爻和居于上卦的五爻,故如《系辞传》所言“二多誉”,“五多功”。爻辞的意义多为吉利。二是位于下卦与上卦之间的三、四爻。如其《系辞传》所言“三多凶”,“四多惧”,爻辞的意义多为不利。
“正”则指阳爻居阳位(初一、三、五),阴爻居阴位(二、四、上)。二、五两爻因有中正之德,多不拘泥于此例。
在一卦之六爻中,相邻之爻谓之“比”。“比”有承、乘之区别,如二爻往下与初爻比,就叫做“乘”;二爻往上与三爻相比谓之“承”。“比”以阳上而阴下为宜,“应”则往往以阴在上、阳在下为宜。
上下两卦各有三对爻位以“世应”形成相互感应和联系的关系。“世应”本存在卦体的爻位之中,后又通过京房创立的“八宫卦”体系加以明确。具体而言,世爻:八个经卦(又叫纯卦)各自以上爻为世,其他各爻自初爻变起,依次为初、二、三、四、五,各以其所变之爻为世爻,游魂卦(八宫之第七卦)以第四爻为世爻,归魂卦(八宫之最后一卦)以第三爻为世爻。应爻:就是与世爻相对应的爻,即初与四应,二与五应,三与上应。其规则为世爻相隔二位之爻则为“应爻”。
世爻为一卦之主,古人在占筮时以世爻代表占问者本人,以应爻象征占问者所问的事、人、时、地、物等。根据古法,相应的两爻必须是一阴一阳才能相互感应,俱阴或俱阳皆不能感应。“世应”是占筮者推理并判断吉凶悔吝、进退得失的主要根据,也是我们理解卦爻辞的主要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