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生曰“‘蒸蒸乂不格奸’者本注说象已进于义不至大为奸恶舜征庸
先生曰:“‘蒸蒸乂,不格奸’者,本注说象已进于义,不至大为奸恶。舜征庸后,象犹日以杀舜为事也,何大奸恶如之!舜只是自进于乂,以乂熏蒸,不去正他奸恶。凡文过掩慝,此是恶人常态,若要指摘他是非,反去激他恶性。舜初时致得象要杀己,亦是要象好的心太急,此就是舜之过处。经过来,乃知功夫只在自己,不去责人,所以致得‘克谐’。此是舜动心忍性,增益不能处。古人言语,俱是自家经历过来,所以说得亲切,遗之后世,曲当人情。若非自家经过,如何得他许多苦心处?”
所蒸蒸乂,不格奸:语出《尚书·尧典》。也 象犹日以杀舜为事:语出《孟子·万章上》。
先生说:“《尚书》中的‘烝烝乂,不格奸’,这条注解说象已经接近义了,不至于去干奸恶的事情。大舜被尧征召做官后,象还天天想要杀掉大舜,这与大奸恶有什么区别!大舜只是自己达到义,用义来熏陶感化象,而不是直接去纠正他的奸恶。大凡文过饰非,掩盖罪行的,都是恶人经常的做法。若是要指责他的是非,反而会激起他的恶性。大舜刚开始的时候得知象要杀自己,也是希望象向善的心思太急了,这就是大舜的过错。经历了这件事以后,才知道功夫只在自己,不去指责别人,所以才能和象和谐相处。这也是大舜转变观念、磨炼性格、提高能力的地方。古人的言语,都是自己经历过后的总结,所以说得十分确切,流传后世,符合人情。若非自己亲身经历过的,怎么能体会他的许多苦心呢?”
先生曰:“古乐不作久矣。今之戏子尚与古乐意思相近。”
未达,请问。
先生曰:“《韶》之九成者,便是舜的一本戏子。《舞》也之九变,便是武王的一本戏子。圣人一生实事,俱播在乐中,所以有德者闻之,便知他尽善尽美与尽美未尽善处。若后世作乐,只是做些词调,于民俗风化绝无关涉,何以化民善俗!今要民俗反朴还淳,取今之戏子,将妖淫词调俱去了,只取忠臣孝子故事,使愚俗百姓人人易晓,无意中感激他良知起来,却于风化有益,然后古乐渐次可复矣。”
曰:“洪要求元声3不可得,恐于古乐亦难复。”
先生曰:“你说元声在何处求?”
对曰:“古人制管候气,恐是求元声之法?”
先生曰:“若要去葭灰黍粒中求元声,却如水底捞月,如何可得?元声只在你心上求。”
曰:“心如何求?”
先生曰:“古人为治,先养得人心和平,然后作乐。比如在此歌诗,你的心气和平,听者自然悦怿兴起,只此便是元声之始。《书》云‘诗言志’,志便是乐的本;‘歌永言’,歌便是作乐的本;‘声依永,律和声’4,律只要和声,和声便是制律的本。何尝求之于外?”
曰:“古人制候气法,是意何取?”